對人類引起的氣候變化的原因和跡象以及對混亂的物理系統(tǒng)(在復雜系統(tǒng)的保護傘下擠在一起)的開創(chuàng)性建模工作獲得了今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一半的獎金授予了普林斯頓大學的萬部幸浩和馬克斯·普朗克氣象研究所(MPI-M)的克勞斯·哈塞爾曼,因為他們展示了盡管天氣變化無常,計算機模型可以對地球大氣中不斷上升的二氧化碳(CO2)的變暖效應做出具體的預測,并指出人類活動是罪魁禍首。
另一半獎勵給羅馬大學的喬治·帕里西,他發(fā)明了一種方法來理解某些磁性合金中的混沌原子行為。盡管材料的行為有很大的變化,帕里西表明,識別潛在的模式是可能的。他的工作影響了數(shù)學、生物學、神經(jīng)科學、機器學習,甚至幫助解釋了數(shù)千只椋鳥的咕噥聲是如何協(xié)同行動的。
斯德哥爾摩大學(Stockholm University)物理學家、諾貝爾物理學委員會(Nobel Committee for Physics)主席托爾斯·漢斯·漢森(Thors Hans Hansson)在今天上午的公告中說,對氣候科學的關(guān)注是為了向“尚未得到這個信息的世界領(lǐng)導人”傳遞一個信息。“我們要說的是,氣候模型是基于物理理論和著名物理學的堅實基礎(chǔ)。”
馬納貝和哈塞爾曼的獲獎讓氣候科學家們感到高興。巴黎索邦大學(Sorbonne University)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CNRS)的氣候科學家桑德琳•博尼(Sandrine Bony)說:“氣候是物理學學科的一部分,這是一個了不起的認識,早就應該研究了。”MPI-M的氣候科學家比約恩·史蒂文斯(Bjorn Stevens)說:“首先,這是個了不起的消息。其次,他們選擇了完美的候選人。”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地球是由于太陽光線照射表面而變暖的,而大氣向太空發(fā)射紅外光而變冷的,地球的溫度是由這兩種效應的平衡決定的。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吸收了部分紅外光,降低了冷卻的效率,并扭曲了平衡,導致全球氣溫升高。早在19世紀90年代,瑞典物理學家Svante Arrhenius就曾試圖預測二氧化碳上升對全球變暖的影響。然而,早期的嘗試過于簡單,因為他們認為從一層大氣到下一層的能量轉(zhuǎn)移純粹是通過輻射進行的。
二戰(zhàn)后離開日本,在普林斯頓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工作的萬部幸子,為這個問題注入了一個關(guān)鍵的物理學元素:對流。任何小學生都知道,在大氣中,熱空氣上升,冷空氣下降,這種氣流也傳輸能量。史蒂文斯說,Manabe知道,如果不解釋這種現(xiàn)象,就無法理解大氣。“真是天才的一擊。”
在1967年的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研究中,Manabe將大氣的復雜性簡化為一個40公里高的空氣柱的簡單1D模型,這仍然需要在當時最基本的計算機上運行數(shù)百小時。該模型顯示,當二氧化碳濃度僅為百萬分之百時,就會對氣候產(chǎn)生深遠的影響。如果二氧化碳濃度從目前的300ppm增加一倍到600ppm,全球氣溫將上升2.3℃。
1975年,Manabe發(fā)布了第一個將大氣和海洋聯(lián)系起來的3D氣候模型。海洋從大氣中吸收熱量和二氧化碳,并能將它們儲存幾個世紀,因此這種交換對于任何長期的氣候建模都是至關(guān)重要的。當Manabe使用該模型進行同樣的二氧化碳倍增實驗時,他發(fā)現(xiàn)溫度上升了2.93℃——這一發(fā)現(xiàn)與當今高性能計算機模型給出的答案非常相似。“這真的很神奇,”博尼說。“這真的顯示了對氣候如何運作的物理理解的力量。”
原文鏈接: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research-climate-modeling-and-complex-systems-wins-nobel-prize-physics
注:此研究成果摘自Science Advances期刊原文章,文章內(nèi)容不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和立場,僅供參考。
版權(quán)提示: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對有明確來源的內(nèi)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quán)、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lián)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