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仃洋上,全長55公里的港珠澳大橋向一片湛藍不斷延伸,將碧波化作通途。15年歲月鑄造的超級工程將港、珠、澳三地緊緊相連,成就了一代人的夢想。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辦高級工程師閆禹將青春灑向大海,10年前的決心蛻成就了10年后的驕傲。
“每個人做好自己的事,做好每個細節(jié),最后匯總到一起,就是最優(yōu)的,這就是工匠精神。” 閆禹表示。
精彩觀點
閆禹
十年青春 將匠心存于超級工程
大學畢業(yè)后,閆禹加入了港珠澳大橋建設團隊,負責港珠澳大橋城管隧道和人工島的建設工作。萬事開頭難,沉管隧道全長5664米,由33節(jié)管節(jié)連接而成的,當2013年沉放首節(jié)管節(jié)就用了96個小時。
“沒想到首個管節(jié)出師不利,在海上作業(yè),要看大海的‘脾氣’,錯過了海上作業(yè)的時間點,施工就更難了。”閆禹說。從現場研判,到多家匯商,再到具體執(zhí)行,在第二次沉放管節(jié)時順利完成了對接。
“島隧工程的第一戰(zhàn)役是人工島,當時完成得干凈利落,大家感覺工程一開始就取得了重大突破,很興奮,對后面的工作充滿信心。后來當首節(jié)管節(jié)沉放出現問題時,那種心理落差提醒我們要穩(wěn)住,要正視未來工程建設可能面臨的多重問題,做好每一個細節(jié)。”閆禹說。
“每個管節(jié)都是第一節(jié)。”港珠澳大橋凝聚了中國新時代工程師勇闖世界一流的底氣和智慧,以及不懈的努力和付出。閆禹伴隨著港珠澳大橋的建設不斷成長,從助理工程師到高級工程師,十年的時間,讓他對工程的細節(jié)和品質多了一份更深入的認知。
閆禹
堅守本分 面對質疑不改初心
2018年9月16日,17級超強臺風“山竹”在廣東登陸,強風來襲,大橋能否順利通過“大考”,迎來10月的正常通車,備受關注。當時,閆禹和團隊一直堅守一線,通過結構監(jiān)測系統(tǒng)捕捉到了大橋結構響應的珍貴數據——“瞬時最大風速達55m/s,索力、位移、振動監(jiān)測都在設計允許范圍內。”
短短兩句話背后,是閆禹和監(jiān)測團隊兩年里無數次不分寒暑、不分晝夜地在162米高的橋塔上、在23公里長的箱梁里、在40米水下的隧道里進行設備安裝測試,才保證了監(jiān)測系統(tǒng)在極端天氣下的正常運轉。
閆禹感慨萬分:“當時有質疑的聲音,花那么多錢去裝結構健康監(jiān)測系統(tǒng),拿出這數據,投入和產出不成正比,‘山竹’的到來印證了努力沒有白費。”數據的背后是犧牲了和父母、妻兒團聚的時間,“那時候家人整天見不到我,回來就睡覺了,沒有交流,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讓我能多年專注于大橋建設。”
閆禹
匯聚力量 依托大橋促進三地交流
歷時十五年的港珠澳大橋,從籌備到建設再到通車,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超級工程的背后有很多交通建設前輩們的奠基,我們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港珠澳大橋這項國家重點工程連接粵港澳三地,仿佛地理位置上更近了,心也更近了。“以前帶著孩子去香港,要坐船轉車,很麻煩,也很費時間,現在通過大橋直接到香港,生活很方便。”閆禹說。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qū)建設的不斷深入,港珠澳大橋發(fā)揮了其前所未有的功能。“我們建立了大灣區(qū)智能運維研發(fā)中心,三地研究機構不斷交流,不管是人流物流還是資金流都得到了有效的溝通,大橋通車后技術要素的融合不斷加快,效率得到提高。”
版權提示: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