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開發(fā)一種用于傷口部位電療的新型生物系統(tǒng)
慢性傷口對公眾健康造成了越來越大的影響,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傷口炎癥導致內源性電信號的異常,阻礙了傷口愈合過程所需的角質細胞遷移。這一觀察結果啟發(fā)人們用電刺激來治療慢性傷口,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較大挑戰(zhàn)。美國西北大學開發(fā)了一款生物可吸收、無線、無電池的設備,用于對傷口部位進行電療。
科學家發(fā)現血管成纖維細胞
單細胞RNA測序推動了對隨著年齡、疾病、損傷和器官而變化的基礎和活化成纖維細胞亞群異質性的理解。此前,科學家們已經發(fā)現,一些心肌和骨骼肌成纖維細胞亞群在缺血性損傷后被激活,成為促血管生成的成纖維細胞,從而幫助增強組織灌注和修復過程。然而,尚不清楚促血管生成的成纖維細胞亞群是否有助于新血管的形成。
我國科學家揭示全腸外營養(yǎng)通過改變腸道菌群導致糖代謝紊亂的新機制
全腸外營養(yǎng)(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 TPN)一般是指完全經靜脈途徑輸入營養(yǎng)物質,以維持機體正常生理需要和促進疾病康復的治療方法,主要用于因胃腸道功能障礙無法正常消化吸收足夠營養(yǎng)物質的病人,如大手術后的外科病人、腸衰竭病人等。
我國科學家在膠質瘤腫瘤微環(huán)境分子機制研究方面取得進展
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GBM)是成人中最常見和最致命的原發(fā)性顱內腫瘤,目前治療以最大范圍地安全切除聯合放化療為主,但臨床預后仍不理想。大量小膠質細胞所構成的免疫抑制的腫瘤微環(huán)境如何影響腫瘤發(fā)生發(fā)展目前仍不完全清楚。
我國科學家發(fā)現circRNA能夠促進血管修復
環(huán)狀RNA(circRNA)在大腦中含量豐富,多種circRNA在功能上與缺血性腦卒中有關。血管修復被認為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后長期預后的關鍵恢復措施。
我國科學家揭示杏仁核跨物種的保守性和差異
杏仁核或類似杏仁核的結構存在于所有脊椎動物的大腦中,在生存和繁殖方面起著關鍵作用。然而,杏仁核的細胞結構及其進化機制仍未明確。浙江大學等研究團隊利用單細胞轉錄組學揭示杏仁核的跨物種保守性和差異。
我國科學家通過生物材料和細胞之間的共價作用實現人脊髓組織工程
細胞與環(huán)境之間的非共價作用已被認為是調節(jié)細胞行為的基本生理相互作用,而細胞和生物材料之間的共價作用對細胞行為的影響還未深入研究。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團隊通過生物材料和細胞之間的共價作用實現人脊髓組織工程。
科學家揭示抗腫瘤免疫反應與生物晝夜節(jié)律關系
惡性腫瘤是全球主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近年來,由于飲食、環(huán)境、人口的老齡化等因素,全球惡性腫瘤發(fā)病率不斷增長,惡性腫瘤作為主要死因的情況日益突出。越來越多研究發(fā)現,晝夜節(jié)律因子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調控作用。然而,作為腫瘤治療的熱門靶點,腫瘤免疫系統(tǒng)是否受晝夜節(jié)律的調控,目前并不清楚。
我國科學家在替奈普酶靜脈溶栓治療急性缺血性卒中方面取得突破
阿替普酶(rt-PA)在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療中起重要作用,替奈普酶(TNK)是一種基因工程改良的rt-PA,具有單次靜脈推注給藥、高纖維蛋白特異性和強纖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劑(PAR-I)抵抗的藥理學特點。
我國科學家在血管內治療伴有大核心梗死的急性大血管閉塞方面取得突破
血管內治療已成為急性顱內大血管閉塞的標準治療方法,但在24小時內篩選患者時,影像學上均排除了大核心梗死的患者。既往的薈萃分析顯示,在大核心梗死患者中,血管內治療相對于藥物治療更獲益,但仍缺少隨機對照的臨床研究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