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對孩子的愛與期望,有時候是帶著原罪的!
當年陪伴80、90后童年的兒童營養(yǎng)品,雖然沒什么用,但沒少讓大人花錢。
后來為了考試拿高分,有人開始給孩子吃藥補腦。
據(jù)稱立竿見影,學渣變學霸,一目十行,倒背如流,上課不打瞌睡,晚上不用睡覺……
家長有了心理安慰,藥販子鈔票賺得嗨,卻把孩子害慘了。
很多孩子嗑藥成癮,最后被送進強制戒毒所,還有人患上了抑郁癥,精神變得不正常。
這種藥,在歐美有“大腦偉哥”、“大學可卡因”之稱,到國內被叫做“聰明藥”。
1、嗑完藥考進前十,最后“保送”戒毒所!
《新京報》近期報道,一名備戰(zhàn)高考的高中女生田靜(化名)壓力過大,月考成績下滑很多。為了幫孩子一把,田靜的媽媽找到了“聰明藥”,因為聰明藥可以提升學習專注力,進而提升學習狀態(tài)。
連吃兩個多月,田靜的成績顯著提高,考進了班級前十。
但是田靜整個人的狀態(tài)卻越來越不對勁了,藥越吃越多,效果卻越來越弱,她只能不斷加量。
雖然田靜上課不容易走神了,注意力可以長時間集中,但是卻開始掉頭發(fā)、失眠、焦躁不安,性格也發(fā)生了變化。媽媽看情況不對,決定給田靜停藥。
但田靜已經停不下來,一停就渾身難受,看不下去書。她先是花光了從小到大攢下來的上萬元壓歲錢,又以各種理由從家里要錢,自己到網上偷偷買藥,居然接觸到了“搖頭丸”。
一位高三女生在同學的介紹下開始服用“聰明藥”,不到兩個月因病休學,她說如果沒了“聰明藥”,總感覺自己就要猝死了。
還有一位備戰(zhàn)美國高考SAT的學生,因過量服用“聰明藥”而導致重度抑郁。他的朋友,最多一天能吃10片。
重慶市一女學生,小學三年級被診斷為多動癥,醫(yī)生給她開了利他林。一吃藥,孩子成績就大幅飆升,就這樣父母私自讓她一直吃到考上了重點高中,然而想停藥時她已上癮。
這種“聰明藥”,其實是指一類外來處方藥,通常指的是“利他林”(Ritalina)、莫達非尼(Modafinil)和阿德拉(Adderall)。
它們都可以刺激人的神經,令服藥者可以長時間集中注意力,大腦高度活躍。
但這類藥物卻有一個潛在的成癮風險,更有甚者當這些藥的刺激效果已經無法滿足時,會鋌而走險去碰毒品。
北京高新醫(yī)院主任醫(yī)師徐杰在接受《新京報》采訪時說:“到我們這戒毒的,有一成左右是利他林服用者。超過一半都是從‘聰明藥’開始,最后變成麻古、冰毒等毒品的成癮者。”
2、被興奮劑掌控生命的人類!吃完藥我就成了你想要的樣子?
其實,這些所謂的聰明藥,就是神經興奮劑。
興奮劑主要有兩類:苯丙胺和哌醋甲酯。苯丙胺就是安非他命,是阿德拉的主要成分。利他林和專注達的主要成分是哌醋甲酯。
但它們的作用是相同的。
二戰(zhàn)的時候,德軍、英軍以及后來的美軍都用安非他命提升士兵戰(zhàn)斗力,在越戰(zhàn)中,很多美軍士兵都嚴重對安非他命上癮。
戰(zhàn)后,這種藥又成為一種很普遍的抗抑郁藥,銷量最高時,一年賣了80億片,后來美國FDA將這種藥列入二類處方藥,嚴格管控。
NETFLIX紀錄片《藥癮》(Take YourPills)中介紹,利他林出現(xiàn)的時間明顯晚于安非他命。1944年,一位瑞典科學家研究出一種類似于安非他命的合成藥物,他希望這種藥物能夠讓妻子更有活力,更擅長運動,甚至能幫助減肥。
于是他用妻子的名字給這種新藥命名,Ritalien,后改名為Ritalin。
當時做新藥測試,選擇的是學校里那些患多動癥的孩子作為測試對象,效果驚人的好。
利他林一夜成了多動癥孩子救星,家長的福音。
制藥公司的宣傳可謂無所不用其極,不斷放大和渲染多動癥對于人的一生的影響。
比如,容易離婚。
多動癥的孩子吃完,考試成績突飛猛進,家長高興,孩子驕傲。直擊多動癥患兒家長的內心!
學什么都無往不利。讓人不知疲倦。
其實無論是阿德拉還是利他林,都是注意缺陷藥物,它們能提升記憶力,增強注意力,讓人的大腦興奮到嗨,比如美國賓夕法尼亞州制藥公司“Cephalon”研制成一種名為“莫達非尼”的藥,吃一片可以支持一個人工作40小時。
同樣,它們依然致癮,且上癮之后無藥可醫(yī),只能強制戒毒。
如今嗑藥的人越來越多,學霸也不例外。到2017年時,興奮劑整體銷量已經超過20世紀60年代的峰值。
美國國家藥物濫用研究所針對常春藤盟校的一項匿名調查顯示,有將近70%的藤校學生承認自己曾為了趕論文而服用“聰明藥”,66%的學生曾為期末考試服藥,另外還有27%的學生每考,必吃“聰明藥”。
英國名校也未能“幸免”。BBC紀錄片《藥品依賴》中就曾提到,劍橋大學的某些學生也在濫用利他林。
然而,《藥癮》中幾個長期服藥的人都說,一停藥,就感覺自己變成了另外一個人。
3、這個世界沒有藥神,但是有一堆看似幫忙實際坑你的人!
《我不是藥神》,讓人看了想哭,可到了聰明藥這兒,卻暗下決心,不做逼孩子吃聰明藥的父母。
聰明藥,國內也是有生產的,但被制成了緩釋片,藥效并沒有國外藥來得那樣快那樣強,且監(jiān)管極嚴格。
所以,一貫信奉外國東西好的人們,主要途徑是找黑市上的藥販子代購。
藥販子賣的藥,無非來自于兩種途徑。
一,利用測試造假,確診成年人注意力缺陷,從國外醫(yī)院拿藥。然后定期“人肉”帶回國,加價賣給國內買家,一板20片的利他林可以賣到400元到700元。這也算是走私了,一旦被海關發(fā)現(xiàn)并查扣,這些藥的賣價必然還會漲得更高。
為了應對監(jiān)管,這些藥販子現(xiàn)在已經不在網店里標明藥品了。
而是用各種讓你感覺匪夷所思的方式。比如在閑魚上,會用保溫杯、桌子當商品,掛羊頭賣狗肉。
二是直接賣假藥,假藥到底是啥做的,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但要達到一定的刺激大腦的效果,那無異于和毒品也差不多了,相信類似于田靜那種買到搖頭丸的不會少。
這些藥販子,逐利的本質黑的純粹,因為他們并不是專業(yè)醫(yī)務人員,只是“販子”,美國名校、硅谷常被拿來背書。
有媒體從業(yè)者親自深入黑市,佯裝成備戰(zhàn)高考的學生,向藥販子咨詢用藥事宜。
一番詢問后,得到的回復是:“各種強度的藥都有,國內外均有現(xiàn)貨”、“不會有副作用,也不會成癮,很多高中生都從我這拿貨!”“沒出現(xiàn)過問題”、“不含非法成分”。
在網上,還有很多網友關于自己服用利他林等聰明藥的感受,多數(shù)傾向于描寫藥物的正面作用,負面作用都是輕描淡寫。
在很多相關文章下方的留言里,總能看到很多人寫“我想嘗試”,無法想象這其中有多少人是青少年學生。
那么這種藥的作用原理到底是什么?
其實完全可以用兩個字來形容,“燒腦”。
這是使用阿德拉前后,人的大腦活躍度對比圖。
如此高的大腦活躍度,怎么可能讓人不亢奮,怎么可能會犯困。
這簡直是在燃燒生命。試想,如果一個人的大腦長期被動處于這樣的狀態(tài),這個人還會好嗎?
關于副作用,看第一眼會讓人覺得離自己很遙遠,再看會細思極恐。
可產生依賴性,且已經有結構性心臟異常或其他嚴重心臟疾病的兒童和青少年在使用鹽酸哌甲酯治療多動癥發(fā)生猝死的報道。
有高中生在考試前明明已經很緊張了,還要吃聰明藥“助考”,結果副作用爆發(fā),本來可以考得不錯,結果全砸了。
有人在網上交流利他林的服藥心得,看得人心驚肉跳。如,“恭喜我沒中獎沒猝死”、“期間激動的手發(fā)抖”、“有時候沒意識到自己在干嘛,回過神來已經記到下幾個詞去了”、“嗑藥后真的沒食欲,人走路都在飄,身體發(fā)軟還是不想吃東西”、“多巴胺小時的感覺就是空虛”......
阿德拉的副作用同樣嚇人,一旦濫用,輕則嘔吐、眩暈,長期服用會造成成癮、情緒波動、抑郁,重則讓大腦認知和記憶受阻、引發(fā)心臟驟停,釀成慘案。
美國將利他林、安非他命這些興奮劑列入二類,受管制物質,因為它們對身體的傷害高于搖頭丸,級別接近可卡因。而在我國國內,利他林被列為“第一類精神藥品”,和冰毒同等級別。
可即便如此,還是有學生家長表示,“相比孩子成年后一事無成,如果有藥物能干預、提升成績,為何不呢?”
“短暫用藥或許會給孩子帶來身體損害,但服藥后孩子就有希望進入精英輩出的學校,有著光明燦爛的未來。這比沒有藥物幫助,一輩子當學渣的人生,有意義多了!”
處方興奮劑是一個價值超過130億美元的產業(yè),其背后的逐利目的完全可以理解,真正患有多動癥的人對此類藥物也確實有需求。
但誘導性的宣傳把人們引上了另外一條“迷失自我”的路。在紀錄片《藥癮》中,無論是長期服藥者,還是醫(yī)藥、神經學科專家,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這種藥物的效果,但無一例外,他們都不否認這些藥物的致癮性。
依賴嗑藥來提高學習成績,也早已引起專家和社會的關注。我國對于這類藥物使用的監(jiān)管是很嚴格,但卻無法從根本上杜絕這種藥物的濫用。
是藥企沒良心?監(jiān)管不到位?還是個人抵不住誘惑?藥販子有沒有罪?家長扮演了什么角色?
不要用無知無畏,去透支生命與未來。
也不要利用人性的弱點,去作惡!
版權提示: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lián)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