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作為生產(chǎn)力和消費者的女性,蘊含了強大的社會能量。毫無疑問,這也是“女權(quán)”類話題能夠持續(xù)引發(fā)公共熱度的動力之一。如果我們將輿論空間理解為一個話語的市場,有消費實力的女性顯然在話語分配層面具有極強的存在感,而最關(guān)心女性問題的群體,顯然就是女性本人,尤其是中產(chǎn)階級女性。如今,大多數(shù)媒體若不考慮女性讀者的需求就無法生存。對于那些面向中產(chǎn)階級的媒體來說,有關(guān)“女性”覺醒的內(nèi)容已成為其核心關(guān)懷。這也是“乘風破浪的姐姐”能在這個夏季攪動媒體社交圈的原因之一,它迎頭擊中了主流都市女性的欲與痛。
今年的母親節(jié),短視頻博主Papi醬的一條微博引發(fā)了網(wǎng)友們對“冠姓權(quán)”的大討論。
2020年,性侵養(yǎng)女案、papi醬冠姓權(quán)等公共事件,不斷為之催生新的討論維度。中產(chǎn)階級女性關(guān)注內(nèi)心感受,熱衷性別新聞,敏于覺察并試圖扭轉(zhuǎn)女性身份在生育、就業(yè)、情感、性與暴力等方面帶來的糾結(jié)、不快或傷害。不過,這一系列積極進取并不意味著女性已經(jīng)翻轉(zhuǎn)了社會地位,或是在職場、家庭中壓倒了男性——話語的斗爭雖然強勁,但話語首先爭取的是承認的政治,而與實際成果和現(xiàn)實境況之間往往存在錯位。
1
從苦勞,到苦惱
今天的女性,主流的自我期待和社會期待都是成為獨立女性,像是上野千鶴子所說的“長著女性面孔的兒子”,或是當代“巾幗不讓須眉”的“花木蘭”。也因此,近代以來、尤其是當代的女人,比前現(xiàn)代社會的女人們更多了一些煩惱,她們必須費力去爭取那些仿佛跳起來就夠得著的東西。相反,前現(xiàn)代的女人則無需參與男人們的競爭——這種機會壓根不存在,她們只需要像自己的母親一樣承受被決定好了的苦勞。而如今,任何一個對于給定位置感到不滿的女性都會感到苦惱,于是不得不主動去應付來自社會的厭女行徑及厭女情緒——這是來自父權(quán)制歷史不那么愉快的饋贈,如影隨行。
上野千鶴子說過一句大實話,“沒有厭女癥的女人,沒有理由也沒有必要成為女性主義者。”所謂“厭女”
(misogyny),是指對女性的憎恨與厭惡。但在實際經(jīng)驗中,厭女不只是憎恨女性,還包括歧視、輕蔑、貶低女性,厭女者對女性的種種觀點,歸根結(jié)底在于對方的女性身份。女性自己也會厭女。盡管常常有女人號稱“我從來沒有拘泥過自己是女人這回事”,但這句話要么可以翻譯為“我一直在回避與厭女癥的正面抗爭”,要么可以理解為“我的地位優(yōu)越,這使我免于普通女性的苦惱”。
我們得承認,當代女性贏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盡管更多的自由樣式集中體現(xiàn)在消費層面)
、,不過,厭女癥的諸種變體仍然陰靈不散,甚至變得更為隱蔽和靈活,阻礙著女性走出自我壓抑和自我厭惡。在“男女平等”、“性別中立”的“新常態(tài)”之下,對于這種社會慣性的克服,越來越多地表現(xiàn)為女性內(nèi)在認同探索上的阻滯。
2
當代女性有多“自由”?
“時代不同了,男女都一樣。男同志能辦到的事情,女同志也能辦到。”歷史上“婦女能頂半邊天”的生產(chǎn)理念,為中國女性留下了超乎其他東亞儒教國家的性別解放遺產(chǎn)。然而,今天女性的權(quán)利與自由,則更為強勁地彰顯在消費層面。消費層面的自由感,造就著今天的“獨立女性”。
女性在平等、無差別地消費著什么文化產(chǎn)品?比如俊美、溫柔、純欲的“小鮮肉”明星。“追星”帶來戀愛的感覺 ,使得女性愈發(fā)對日常生活中那些缺乏性魅力卻迷之自信的“直男癌”不屑一顧。各式關(guān)注女性焦慮的電視劇、“她綜藝”——“少女們”的女團向女性提供關(guān)于如何與自我較勁、投射理想女性氣質(zhì)的青春范本,“姐姐們”的女團則教授我們?nèi)绾喂怩r地對抗時間的磨損。“她綜藝”盡管總是不可避免地迎合和承受男性目光的凝視,但主體的消費者仍是女性姐妹,一種教學手冊式的女性產(chǎn)品。
相比19世紀的西歐婦女在百貨商店的采購中揮霍力比多,今天的女性產(chǎn)品則試圖滿足、并創(chuàng)造女性欲望的方方面面,尤其是欲望與精神的出口。19世紀,福樓拜筆下的包法利夫人沉迷拙劣的愛情小說,那里的“情郎勇敢得像獅子,溫柔得像羔羊,人品好得不能再好,衣著總是無懈可擊,哭起來卻又熱淚盈眶”。
相比艾瑪在精神消費中體現(xiàn)的“極度功利的浪漫主義”,今天女性向穿越小說里的自我意識,則蘊含了一種“極度浪漫的功利主義”:大女主以“成熟的心智占有十幾歲小姑娘的花容月貌”,贏得純粹愛情或建立事功——在這個幻想世界里,現(xiàn)代女性身份是一張凌駕于歷史的“免死金牌”,使穿越者完美規(guī)避了封建社會女性面前橫亙的深淵。
在身體層面,女性似乎也在拿回主動權(quán)。2020年,“維多利亞的秘密”破產(chǎn),富有象征意味地體現(xiàn)出某種刻板女性形象的過時:一種“好看”但對女性來說難以實現(xiàn)的“完美身材”。而美國CK廣告“黑又丑”、跨性別的新晉模特,則在國內(nèi)則觸發(fā)了網(wǎng)絡上的“身體羞辱”,
不少中國直男因此覺得世道變壞,審美遭到“丑女”的侮辱與戕害。這兩個事件,與其說體現(xiàn)出女性對于男性主流審美的顛覆,不如說,有關(guān)女性身體的審美話語權(quán)在發(fā)生轉(zhuǎn)移——女性并沒有要另立新美學、或放棄身體管理的意思,準確來說,她們反而更為嚴格自主地規(guī)訓自己的外貌。她們熱情擁抱削骨、假體植入和注射等新的身體技術(shù),盡管它們似乎遠比從前西洋女人用鋼條和鯨魚骨束腰、或是古代中國女人裹小腳更為疼痛和殘酷。但是,只要是出于女性的“自由意志”,這些選擇就被視為一種女性掌握自己命運的能動性。
在今天,女性畢竟已是消費主力軍,有消費的主動權(quán),而消費的多樣性反過來影響了商業(yè)生產(chǎn)的選擇(比如大碼模特的出現(xiàn))
。這種多樣性是嚴格被限定的,也被經(jīng)濟、種族和地緣政治的因素所左右。相比男性可以那樣隨意收拾外表,女性總是遭到更多的外貌審視,這導致她們不自覺地審度和修飾自己。有意思的是,這種情況在自然界恰恰相反,比如孔雀,相貌平平的雌性動物總是冷漠拒絕與那些顏值不高的雄性交配。我們假想一下,在一個真正的母系社會,女性的自由恐怕是可以不修邊幅。
3
花木蘭也會煩惱嗎?
在某種意義上,今天的女性似乎人人都是“花木蘭”,她們是一群可以自由“從軍”的人——按照從前男性的標準要求自己,要求自己變得更優(yōu)秀,成為“多面手”,從而與舊時代處處受限的女性貧弱狀態(tài)劃清界限。
花木蘭,意味著僭越男權(quán)社會的女性規(guī)范,“男女都一樣”。在花木蘭的語境里,則是女人和男人一樣投身大時代,共赴國難,成為報效國家的女英雄。這同樣是社會主義時期典型的女性狀態(tài),一方面,這強有力地推動并庇護著男女平等的實現(xiàn)。另一方面,這種“去性化”的性別文化,更像是一種極為特殊的“男性化”過程。很多研究者在高度評價的同時,也批判社會主義時期的婦女狀況:“這一空前的婦女解放運動,在完成了對女性精神性別的解放和肉體奴役消除的同時,將‘女性’變?yōu)橐环N子虛烏有。女性在掙脫了歷史枷鎖的同時,失去了自己的精神性別。”
(戴錦華語)
戴錦華在《昨日之島》一書中指出,當代中國女性可能沒有花木蘭幸運。顯然,“當代花木蘭”的社會內(nèi)涵和文化政治已經(jīng)發(fā)生了轉(zhuǎn)移。“當代花木蘭”可以是形象上富有女性氣質(zhì)的女強人,不過,花木蘭式的精神性別困擾,對于女性來說依然存在,甚至變得更加多樣。
在我們的時代,自然屬性變得不再穩(wěn)定,性別二元論頻繁遭遇理論上的顛覆,這帶來的是一種“花木蘭式”的自我認同危機——在社會層面,要像男人一樣,又要成為真正的女人;而在生殖層面,透過今天的生殖技術(shù),花木蘭還擁有了成為跨性別者、成為酷兒的自由。整體而言,當代人經(jīng)歷著生理性別與社會性別的分離,性欲與生育的分離,這種分離既帶來進步的錯亂,也包含歷史的重負。
各種形式的女性主義-后結(jié)構(gòu)主義的涌現(xiàn),也說明了這一點。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家對于“何為女性”進行了更為幽微的探索。西蒙娜·波伏娃認為“女人不是先天的,是后天形成的”;安托瓦內(nèi)特·??藞猿?ldquo;人生而為兩性”;朱迪斯·巴特勒則要求超越二元性的性別框架,進入多元化的性別。此外還有布拉伊多蒂
(Rosi Braidotti)
、伊瑞葛來
(Luce Irigaray)
等人復雜、多重和充滿不確定性的女性主體。這些理論富有洞見且眼花繚亂,但在這些理論指導下的性別解放運動中,卻同樣出現(xiàn)了可疑地否定和替換了女性性別化身體的情況。
一些平權(quán)運動的參與者,會把磨平差異的主張看作是“開明”或“解放”。性別差異與性別不平等,被看作有緊密的因果關(guān)系。葉雯德在《英美平權(quán)運動轉(zhuǎn)向“封殺文化”,我們需要怎樣的性別哲學?》一文中,提出了一些關(guān)鍵的問題:生理差異是不是男女無法平權(quán)的原因?為什么一些剛強、獨立的女性主義者,反而會壓抑自己的情感和欲望?
或許,我們也可以換一個問法,花木蘭那樣剛強、獨立的女性,如何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欲望?花木蘭在努力“成為男性”,她也有厭女癥嗎?按照上野千鶴子的說法,厭女癥在男女身上并不對稱。男人表現(xiàn)在對女性的蔑視;女人則表現(xiàn)為一種自我厭惡,是一種女性對女性、女性對自己的壓抑。在花木蘭的故事里,女性的壓抑如同幽靈。
閻連科在新書《她們》中,明確表達了對于“花木蘭從軍”這個故事和人物
(身體)
的看法。在這個故事中,“沒有花木蘭在男人堆里生活、生存的糾結(jié)、尷尬和矛盾,沒有寫出一個女性
(身體)
在男人世界里內(nèi)心的不安與焦慮。‘女性身體’在這兒完全消失了。”從“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鞭”,幾個蒙太奇就變身為“當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的女兒狀態(tài)。有誰還能真的相信“花木蘭”不是男性而是女性呢?這種真實的困境,在歷史人物郭俊卿身上真實地發(fā)生過:抗戰(zhàn)勝利后,一些戰(zhàn)友們在心理上難以或不愿接受“花木蘭”的女性身份:“找個好妻子,不是郭俊卿。要個好戰(zhàn)友,就找郭俊卿。”郭俊卿一生未婚,戀愛失敗,又因為切除子宮,而無法成為母親(盡管她后來領(lǐng)養(yǎng)了孩子)。這是“花木蘭”困境最寫實的象征。
花木蘭的故事,解釋權(quán)在誰手中?花木蘭被晚清報刊解讀為“女德”典范,“代父從軍為父盡孝,掩藏美貌保全貞節(jié)”;被柳亞子等現(xiàn)代愛國者解讀為“保我民族”、反抗敵軍的“巾幗能兵”,甚至為她最終放棄軍人身份、“著我舊時裳”而深感惋惜。然而,我們唯獨缺少花木蘭第一人稱的內(nèi)心書寫與自我解讀。擁有女性身體的花木蘭,經(jīng)歷著從古至今的自我壓抑。
女性自我壓抑的現(xiàn)象之所以存在,一方面來自社會不平等導致的屈從地位,是上野千鶴子《厭女》一書指出的父權(quán)制對女性壓抑的殘留。另一方面,除了外在的直接壓抑,還有內(nèi)在的自我壓抑。在當下,即便女性脫離了屈從的社會地位,得到經(jīng)濟自主和社會認同后,卻仍然頻頻感到個性上的壓抑。這種壓抑,是一種典型的花木蘭式的壓抑,比如女性殘余的情感和個性被壓制、無視或蔑視,情欲和性欲的無處安放,在卸下社會身份時對突兀的自我感到羞恥。正如葉雯德指出,她們“都想要用自我規(guī)訓的方式否定無法交換的情感,以建立出一個剛強的、獨立的主體性格,結(jié)果也同樣造成情感的壓抑、禁欲主義和對私人情愛生活的羞恥感。”
對于“當代花木蘭”來說,這是一個女性崛起的時代,是“她經(jīng)濟”勃發(fā)的時代,是大聲疾呼權(quán)利和進步的時代,但性別位差作為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仍給女性的心靈留下幽深的空洞,男性處在這個問題的邊緣或外部,而“花木蘭們”需要懷著真正的勇氣深入其中完成自我重建,畢竟,沒有一蹴而就的解放與自由。
版權(quán)提示: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chǎn)權(quán),對有明確來源的內(nèi)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quán)、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lián)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