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曼陀林的男子》,1911年秋
《自畫像》,1901年末
《亞威農少女》
《自畫像》,1906年秋
6月15日至9月1日,國內迄今為止最大型的巴勃羅·畢加索作品展“畢加索——一位天才的誕生”,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等候他的知音和慕名而來者。一如他曾經感嘆的那樣——自己到底有沒有真正畫出那個眼見的世界?而觀者又是否能從他的畫里看到最真實的畢加索。
從國立巴黎畢加索博物館挑選出的103件作品——涵蓋34件繪畫、14件雕塑以及55件紙上作品,試圖以畢加索創(chuàng)作生涯的前三十年(1893-1921)為視角,呈現(xiàn)其藝術成長經歷。這一時期正值“現(xiàn)代主義”肇始的年代,他的個人藝術風格在這三十年成型——他以極為高產和富有創(chuàng)造力的作品回應了時代召喚。
文藝青年孤身闖蕩大都市
毋庸置疑,畢加索是個藝術天才。1895年,年僅14歲的他參加了巴塞羅那美術學院的入學考試,盡管學校要求年滿17周歲才可以錄取,但他在考試中表現(xiàn)出來的繪畫水平,不但使他獲得了錄取資格,而且被直接送入高年級學習。他創(chuàng)作的一批極具古典主義風格的作品讓人們驚嘆于其繪畫天賦。
19歲的畢加索終于來到他向往的巴黎,便與這座藝術之都難解難分。雖然住在貧困區(qū)的蒙馬特高地,但每天有畫不完的主題,看不完的名畫,還有一幫窮藝術家朋友陪伴左右,使他一刻都閑不下來。他無時無刻徜徉在這個交織著歡樂與頹廢的藝術之都。
對畢加索而言,1901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一方面,他的畫作嶄露頭角;另一方面,詩人、好友卡萊斯·卡薩熱馬自殺身亡,憂郁突然降臨畢加索的畫中。作于1901年末的《自畫像》里,彌漫在各個角落的藍色成為他畫筆下的主旋律。自畫像中的畢加索,臉頰蒼白消瘦,胡須蓬亂,一臉彷徨,折射出一個文藝青年只身闖蕩偌大都市的孤獨內心。它開啟了畢加索著名的“藍色時期”,這也是他首次形成自己的風格。然而這種風格在當時并不受歡迎,以至于此后不久他不得不窮困潦倒地離開巴黎。
不管世人如何把他當作法國畫家,但他的內心卻永遠屬于西班牙。安達盧西亞生養(yǎng)了他,加泰羅尼亞涵養(yǎng)了他。馬拉加小鎮(zhèn)上的鴿子,父親第一次帶他踏入斗牛場的感受,還有15歲那年穿越巴塞羅那市的“紅燈區(qū)”亞威農大街時的怦然心跳,成為他一生都揮之不去的主題。而在巴黎,畢加索經歷了一段又一段情感波折,他把畫布當作日記本,忠實地記錄下自己在諸多風景中的瞬間體驗與感受。
兩位年輕人擎起立體主義
從早期模仿與再創(chuàng)作梵高、德加、圖盧茲等畫家的風格和主題,到“藍色時期”,宣告屬于這位天才畫家的時代已然啟幕。
不過,如果畢加索沒有在1907年創(chuàng)作那幅開啟“立體主義”的《亞威農少女》,那么他在藝術史上的地位將無法與現(xiàn)在相比。
一段時期,許多畫家都跑到畢加索簡陋的工作室觀看《亞威農少女》,他們眼里滿是迷惑。可他不愿作過多解釋,在他看來,一扇嶄新的藝術大門已然洞開,何不一頭鉆進去,盡情馳騁。只有瘦高個子的喬治·布拉克認定這幅畫是畢加索嘔心瀝血探索的結果,于是,他住到了畢加索隔壁。兩個年輕人投入到立體主義的漩渦之中,大膽打破了原本構成一幅畫作的最基本要素,重新組合自然的物象。畫作《彈曼陀林的男子》便是立體主義初期階段兩位藝術家共同挖掘出的藝術新風景,畫史上稱為分析立體主義時期的頂峰之作。他倆摒棄了古典主義對色彩與質感的精細要求,而是專注于幾何圖形與平面之間新的組合關系,主題不再重要,點、線、面的關系成為畫面的絕對主角。
自意大利文藝復興以來,西方繪畫已走過了400多年的歷程,畫家們一直努力在二維的平面上表現(xiàn)三維的視覺效果。這項工作充滿著艱辛,卻最終取得了畫家們追求的成果——對大自然百分之百的仿真摹寫,透視、明暗、色彩成為達到這一目標的三大支柱。
然而,出生于1839年的塞尚開始重新思考這一切,他要重構畫面上時空的分布。他的畢生努力啟迪了眾多后繼者。在這之中,畢加索與布拉克相伴而行,他們的立體主義追求經歷了不同階段。從《亞威農少女》開始的原始立體主義階段,發(fā)展到分析立體主義時期強調線與形的重組與疊置,再拓展到以“拼貼立體主義”為代表的綜合立體主義階段。在這一時期的作品中,色彩與形的配置關系逐漸成為畫面的關鍵因素。
嵌入時代洪流的藝術形式
要理解“立體主義”的巨大影響,還必須把畢加索的創(chuàng)作活動嵌入到整個20世紀初時代邁進的洪流之中。源自18世紀60年代的工業(yè)革命此時已進入第二個蓬勃發(fā)展期,為畢加索與他的同伴進行藝術變革構建了殷厚的時代背景。與生俱來的敏感性讓藝術家對現(xiàn)狀或欣喜、或憤怒、或焦慮、或苦惱、或無奈,他們利用各種形式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
這些混雜著思考與情緒的新探索,演化成各種各樣的藝術流派,并最終構成了“現(xiàn)代主義”這支交響曲。它們中,“新印象派”以科學般的分析在畫布上重構自然中的色彩;“野獸派”憑借直覺,以主觀感受賦予了色彩新的表達維度;“未來主義者”急欲呈現(xiàn)工業(yè)化發(fā)展給社會生活帶來的速度感;“達達主義”從奧地利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研究中發(fā)現(xiàn)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心理本質原來是潛意識的驅動;“抽象派”則決心劃清與自然的界限,努力抹去畫面中可以分辨的自然物象。在畢加索之前,有馬奈、塞尚、梵高等大師,與畢加索同行的則有馬蒂斯、杜尚、達利等立異求新者,在畢加索之后更有萊熱、米羅、蒙德里安、康定斯基等人,這一連串風格迥異的藝術家名單,一起構成了19世紀末至20世紀的西方藝術史的璀璨星空。
在這藝術的“百家爭鳴”時期,畢加索憑借著扎實精準的古典主義繪畫功底,沿著前輩大師塞尚指引的方向,帶著《亞威農少女》,殺出了重圍,成為那個時代的佼佼者。“畢加索是現(xiàn)代主義中最典型的一位。”這是美國文化史家彼得·蓋伊在其專著《現(xiàn)代主義——從波德萊爾到貝克特之后》對他的評述。
版權提示: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xiàn)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lián)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