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動基本公共服務補短板、非基本公共服務強弱項、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工作,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的指導意見》《關于保持基礎設施領域補短板力度的指導意見》的重要決策部署。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從2020年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關鍵是推進基本公共服務的標準化,以標準化手段優(yōu)化資源配置、規(guī)范服務流程、提升服務質量、明確權責關系、創(chuàng)新治理方式,確保全體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獲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從而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近年來,在各部門、各地方大力推進下,基本公共服務的構建理念逐步明晰,制度框架漸趨成熟,權責關系逐漸理順,政策措施日臻完善,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保障能力不斷增強,群眾滿意度不斷提高。但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相比,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發(fā)展仍然面臨著一些困難和障礙,亟須通過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來加以解決。
基本公共服務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需要推進標準化。由于發(fā)展基礎、歷史欠賬等因素的影響,城鄉(xiāng)、區(qū)域、群體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存在較大差距。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通過設定基本公共服務的設施建設、設備配備、人員配備和服務管理等軟硬件標準,達到補短板、強弱項、提質量的效果。
基本公共服務的服務質量參差不齊,需要推進標準化。由于對基本公共服務具體內容認識的差異和服務提供能力的差距,各地基本公共服務的服務質量存在較大不同,城市優(yōu)于農村,發(fā)達地區(qū)高于欠發(fā)達地區(qū),常住人口強于流動人口。推進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化,通過明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質量要求,達到區(qū)域間協(xié)調和群體間一致。
基本公共服務的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不適應,需要推進標準化。由于長期以來的“重經濟、輕社會”的傾向,造成社會發(fā)展滯后于經濟發(fā)展,服務水平與所處經濟社會發(fā)展階段不相適應。通過明確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和細化地方具體實施標準,實現服務水平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相適應。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在發(fā)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須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fā)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涵蓋幼兒服務、公共教育、勞動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等領域,聚焦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通過健全基本公共服務標準體系,確?;竟卜崭采w全民、兜住底線和均等享受,使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x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