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杭州人可藝術中心展覽現場
畫廊之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大陸書畫藝術品經營機構至少有三四千家,但基本上都是以傳統畫店、畫攤方式經營的,非采取真正市場經濟意義下現代畫廊的陽光運作模式,通常缺乏一個比較全面系統的營銷策略與方案。眼下大陸字畫經營機構良莠不齊,一些“百年老店”在由傳統畫店向現代畫廊轉型的過程中艱難前行。這些年來隨著一些社會資本力量的介入,現代畫廊已經開始在中國大陸生根、開花、結果,但數量卻很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文化藝術生態(tài)相對較好的大都市……這已引起有關方面的關注。
原來50%的畫廊不賺錢,如何轉型?
根據雅昌藝術網《2018年畫廊抽樣調研報告》,50%的北京畫廊沒有盈利,40%的上海畫廊正在虧損。別太焦慮,因為國外的畫廊們,也不賺錢。
2016年,德國知名畫廊主、作家、經濟學博士馬格納·雷池(Magnus Resch),對位于英國、美國和德國的8000多家畫廊發(fā)出調研問卷,有1300多人予以回復。結果顯示,55%的畫廊年度營業(yè)額低于20萬美元(人民幣140萬),30%的畫廊虧損,而那些盈利的畫廊平均利潤率也僅為6.5%。經過分析,馬格納認為畫廊不賺錢的原因主要有4個:
房租成本太高。房租是頭號成本,這主要是因為,大部分畫廊都把地址選在了大城市的核心地段,以換取更好的品牌影響力和曝光度。但是這有用嗎?調查數據顯示,畫廊的銷售額和地理位置并沒有正相關性。也就是說,花大價錢找一個好地段開畫廊,經濟學上沒有太大意義。
藝術家分成偏高。按照慣例,藝術品的銷售收入由畫廊和藝術家五五分成。但是隨著房租、營銷、物流、保險、人工等成本的增加,畫廊的利潤空間不斷受到擠壓。馬格納建議7:3的比例相對合理,但也強調應該考慮運營成本的實際支出結構,畢竟有些藝術家會自行承擔運費和推廣。
作品同質化嚴重。93%的調研畫廊都聚焦在當代藝術。畫廊主們反饋說,這是因為他們的顧客就喜歡這些。顧客要買什么,畫廊就賣什么,這本無可厚非。但是這部分客戶群體的基數實在太小了,全部聚焦在這部分藏家就導致了行業(yè)的同質化嚴重,競爭激烈。
員工掙得太少。員工掙得少和銷售額有什么關系嗎?還真有。數據顯示,員工收入占總銷售額的比例和畫廊的利潤率呈正相關性。這種現象有兩個解釋。一種解釋是:因為利潤高了,所以支付得起更高的薪水;另一種則正相反:因為支付了更高的薪水,激發(fā)了員工的積極性,聘用了更優(yōu)秀的人才,所以畫廊發(fā)展得更好。哪個是因,哪個是果,見仁見智。但作者認為,人才是驅動企業(yè)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的主因。
至于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馬格納出版了一本書《畫廊管理》(Management of Art Galleries)介紹他的方法論。但是,在外部環(huán)境劇烈變化的今天,只通過管理改善已經不足以擺脫困境,需要在更加底層的商業(yè)模式層面啟動創(chuàng)新。
佩斯畫廊成立于1960年,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畫廊之一。今年3月,佩斯總裁兼CEO馬克·格里姆徹(Marc Glimcher)接受了采訪,提及佩斯的一系列突破和創(chuàng)新,值得細細品讀。但令筆者印象最為深刻的,是馬克的思考:誰規(guī)定畫廊不能賣票?
佩斯擁有大量的用戶基礎。在線下,佩斯畫廊在全球范圍內擁有10個藝術空間,每周接待4000名訪客。在線上,佩斯畫廊的社交媒體粉絲超過80萬。但是,購買藝術品的客戶只占不到千分之一,其他的都只是藝術愛好者。傳統觀念認為,這99.9%的人群并不是目標客戶,但馬克卻把眼光放在他們身上,配以新的商業(yè)模式,比如:賣票。
阻力仍然來自于傳統觀念。人們認為,音樂會、電影、球賽還有博物館賣票都是天經地義的,但畫廊要是賣票就太不合適了。但馬克注意到:博物館界經常討論,“畫廊的展覽越做越棒,搶走了我們的觀眾”。相比之下,畫廊業(yè)自己卻沒在考慮這些更加廣泛的人群,仍然只盯著一小撮高端買家。佩斯要做出改變。
2017年,帕羅奧圖、倫敦和北京3地的佩斯畫廊舉辦了Teamlab的展覽,共有超過50萬人參觀。按20美元一張門票估算,有1000萬美元的收入。何況,這是預付款,不是應收款。
藝術愛好者雖然不會購買藝術品,但是他們欣賞和體驗藝術的需求是真實存在的,這也是為什么全球各大城市的熱門景點往往是博物館的原因。畫廊和博物館都在傳播藝術,界限在哪?佩斯畫廊在紐約的新旗艦店,將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座藝術性和未來感融合的現代建筑,預計于2019年9月投入使用。它高度透明,擁有廣闊的室內和室外展示空間,容量1萬冊的公共圖書館,開放的藝術品倉庫,以及表演和演出的場所,可以說是一個畫廊、博物館和藝術空間的綜合體。
另一個案例:荷蘭范伯寧恩美術館的新館Depot。那是一個博物館跨界到倉庫的例子。很明顯,他們都在倡導一種更容易接近的藝術展示和更開放的公眾參與模式,為藝術家、收藏家、策展人、觀眾以及管理團隊提供動態(tài)交互的舒適空間。
邊界開始模糊,焦點卻更加清晰。日本最美書店——蔦屋書店的創(chuàng)始人增田昭宗曾說:“公司的本質是媒體。” 也許,連接用戶和藝術,就是畫廊,以及其他藝術機構的未來。
2024-2030年中國畫廊行業(yè)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
《2024-2030年中國畫廊行業(yè)市場全景調研及投資前景研判報告》共十二章,包含畫廊行業(yè)投資分析與預測,對畫廊行業(yè)投資機會與風險分析,研究結論及建議等內容。
版權提示:智研咨詢倡導尊重與保護知識產權,對有明確來源的內容注明出處。如發(fā)現本站文章存在版權、稿酬或其它問題,煩請聯系我們,我們將及時與您溝通處理。聯系方式:gaojian@chyxx.com、010-60343812。